沿袭了三千多年的沙县板鸭,从周朝就开始萌生。早在周代,就有将鸡鸭鹅肉类腊制的做法。其名叫“腊”就是指生产制作此类食品时间在农历腊月,朝廷中曾设有“腊人”一职,掌管加工干肉的事务,加工方法一般是将肉抹上盐姜等作料腌制后风干、晒干或烘干,使肉脱水,延长保存期,食时过蒸切块即可。
肉质紧密的沙县板鸭
现在传统做法的沙县板鸭,也叫腊鸭,依然承袭上述方法,只是在配料上略有增减,风干时会在表皮抹上一层芝麻油以增加香味,烘烤时选用茶籽壳,成品则香气浓郁。而较为正宗的板鸭产地,则要数沙县郑湖,郑湖板鸭采用农田中放养的半番鸭制成,用古法加工而成,其板鸭的肉质结实紧密,肥而不腻,几近牛肉,很有嚼头。当地人随时日变迁,更精心研发出五香板鸭、椒盐板鸭、蒜茸板鸭、辣味板鸭、木炭板鸭等新品种。
街边沙县板鸭竹架一景
作为中国小吃之乡,沙县板鸭这一不起眼的地方美食,却印证了中国农村秋收冬藏、制腊过冬的年俗。早期沙县乡人秋获时节番鸭愈发肥硕,冬季即可制腊鸭,以腊鸭为年味大菜款待宾朋是为初衷。现在三明多县域每年腊月依然有制腊习俗,而腊鸭则最为常见,只是在沙县人的巧手中,腊鸭被传扬开来,演变成沙县板鸭这一响当当的名牌。
乡味腊鸭-忆往昔峥嵘岁月稠
沙县人擅做美食是不可置否的,迁居在外乡的沙县人,缔造了沙县小吃百城万店的中国小吃传奇,也从沙县向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输出地方美食。尽管客居异乡,只要一想念家乡,沙县人便可撑起一根竹竿,晾起自制腊鸭。而风干制腊的景象,遍布中国城乡各个角落,这种晾挂的味道,与家乡血肉相连。